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,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。(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)
关闭
{{settrSelectedText ? settrSelectedText : '更新时间'}}
{{sexSelectedText ? sexSelectedText : '性别'}}
{{ageSelectedText ? ageSelectedText : '年龄'}}
{{settrSelectedText ? settrSelectedText : '更新时间'}}
选择城市
切换城市分站,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

当前选择城市:总站
总站 {{item.sitename}}

认知层次不同的人,是很难沟通的

时间: 2019-07-04 16:12 分类: 职业指导 来源: [转载]

请用微信扫一扫 浏览量: {{clickNum}}

遇到流氓怎么办

 

抖音看到这么一段话:

问:带女朋友去吃饭,遇到流氓向她吹口哨怎么办?

答:你若年轻,就应该上去揍他。

若是过了那个年纪,就应该努力挣钱,带她去高档餐厅吃饭,那里没有流氓。

 

玩笑般的测试题,透露出了一个思考:

我们的思维,存在差异。

不是所有人都会想到「揍他」之外的答案。

思维差异,通常源于你的认知差异。

工作中你常常会发现,认知层次不同的人,都是很难沟通的。


 

我们所知甚少

 

工作这么多年,每周总要面试十来个求职者。

每次面对不同行业背景的他们,总感觉自己知之甚少。

 

都说互联网下信息大爆炸,我们知道的比以前多。

可想一想,好像也不全对。

信息获取的渠道多了,接收到的信息自然就多了。

但这不代表,我们知道的就多了。

我们知道的比想象的要少。
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

你知道拉链,但你说不清它的工作原理。

 

就连领导和员工天天在一起,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。

工作方案交上去了,领导百般不满意,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,结果还是被领导怼:

我说了这么多次,为什么你就是听不懂?

 

很多时候,我们都以为事情很简单,表达很清晰,可这种简单清晰,都是在自我认知的水平上所做的理解。

这种理解,和对方期望的,可能就存在着差距。

于是交付的结果,得不到对方满意,也是可以预见的。

可是,我们自己却觉得自己真的知道很多。

 

 

群体思维

 

为什么我们感觉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多?

因为我们很少独立思考,而是以群体为单位来思考。


比如企业工作细分,种类繁多,我们以为自己对公司整体都很了解。

这种了解就是以企业为单位来做的群体思考。

最简单的反证就是:

你根本说不清,除你岗位之外,另外的任何一个岗位,究竟具体做些什么。


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了解其实少之又少;

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,甚至更少了。

我们以为自己懂得的知识比前人更多;

但实际就个人而言,我们所知并不比过去多多少。

几乎所有的「知道」,都有赖于外界的专业知识。

而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懂得很多,就是因为我们把存在于他人大脑中的知识,也当成了自己的。

 

这一点也存在着弊端,有些群体思维本身就是错的。

比如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,本意是「人如果不修为自己的德行,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」。

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「做人自私自利,就不会有好报」。

 


认知半径

 

我们自己真正懂得的知识,构成了我们的认知半径。

认知半径的不同,导致我们对事务的理解会不一样。

理解不同,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维差异,或者称之为眼界。

这也是为什么,经常会发生你的善意,却被对方当成恶意这种情况。

因为对方和你并不在一个「频道」,你说的对方理解不来。

 

准确的说,不是理解不来,而是理解「有差异」。

因为一件事说出来或做出来,一定会给人一种表象,这种表现就是他自己的理解。

 

好比,你说读书非常有用,但对方觉得一点用也没有,并且会举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。

这就是你俩对读书的理解不同。

你们的认知半径,对读书并没有多少的「交集」。

 

值得一提的是:

认知半径和思维能力并不等同。

前者只是对后者有很大的影响。

考98和100分,认知是没有多少差别的。

2分的差异在于思维差异,我能将知识点联系起来,但你办不到。

 


社会构建理论

 

既然认知半径会决定我们对事物的看法,那是不是扩大认知半径,就可以实现「同频」呢?

按理说,会出现这么一个结论。

但为什么,对很多同样的信息元素构成的事物,依旧会出现不同的观点?

是因为,现实是「多重的」,人们关注什么,什么就会成为他们的现实。

这就是著名的「社会构建理论」。

 

人们的思维系统,有能力把他们的「想象」创造成「现实」。

进而,事物意义的来源,并非基于客观现实,而是人们「思维」或「想象」的构建。

 

2016年,「后真相」(post-truth)一词被列入牛津字典的年度英语词汇。

「后真相」的原意是:

人们忽略事实,以立场决定是非。

这也是基于「社会构建」而产生的。

 

简单来说,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「小世界」,这个世界构成了他的「认知世界」,他再用这个世界去了解或解释外界的一切。

就像,天上的星星实际上都是恒星或行星,但我们不仅把他们当作星星,还根据自己的想象,创造了众多的星座。

正是基于这样一种「系统认知」,才有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概念。

 

「社会构建」的存在,正是企业组织得以存在的基石;

同时,也是企业文化能够发挥重要影响的理论基础。

企业通过行为,让员工产生了认同,构建了一种存在于组织内的行为模式,这就是文化。

 

事实上,目前非常火爆的组织发展OD,其出发点,也是基于社会构建而存在。

 

 

确认偏误

 

在这个社会中,每个人都在进行「认知构建」,这种构建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考和行为。

这一点,已经造成了人与人认知上的差别;

但还有另一点,将这种「不同频」拉大了。

就是「确认偏误」。

 

确认偏误的意思是:
我们习惯性认为,我们知道的就是正确的、有理的。

它多少带着一点「自我欺骗」的意味。

 

当你看到原配打小三的消息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

一定会是:

打得好。

 

但这个消息本身是否真实,你不会去考虑。

因为你的一般认知,会让你作出「小三该打」这样的结论。

但事实上,可能原配打小三本就是一个谎言。

根本没有「小三」,所谓的「原配」也只是与她有仇,故意这么说的。

 

事实的真相是什么,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相信什么。

「确认偏误」就是这么的强大。

 

一旦人们这么认为了,就不会对你的观点或看法表示赞同。

甚至因为你的观点对他的认知造成影响,形成过激反应,会反过来批评你,对你恶语相向。

确认偏误的本质,是因为:
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,至少认为自己知道很多。

可实际上,我们对外界,知之甚少。

 

偏误也是领导与员工之间,基于两者的经历、经验、认知的不同,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看法的根本之所在。

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内部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。

只有通过反复的沟通,才能将这种偏误尽量缩小,达到同层次的理解。

 

 

认知半径扩大途径

 

对自我的「过度认可」,导致他并不愿意承认,并且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认知半径小,对问题的认识存在确认偏误。

所以问题节点首先在于「扩大」认知半径,而在于「意识到」这个问题的存在。

 

根据「社会构建理论」,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「确认偏误」。

不管别人如何,自己都应在意识到的前提下,扩大认知半径,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。

 

如何做?

首先要承认自己知之甚少,同时存在「确认偏误」。

思想的转变一定是第一步。

你如果依旧坚持原有看法,是完全没办法去接纳新的信息。


其次,碰见不同认知意见,不要急着否定,而是将它当作自己的「偏误」。

当作偏误之后,你需要评估你和对方意见不同的来源在哪。

是什么导致你对这件事的自我看法,自己的实际体验?

还是道听途说?

 

之后用反证法,发现自己逻辑上的问题。

要证明一件事,是不是错的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举一个反面的例子。

比如你认为读书无用,但确实有很多人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